噪聲:城市公共健康的“隱形殺手”
責任編輯:admin發表時間:2018-05-14 07:12
“美麗”城市,是我們追求的目標;“宜居”生活,是我們期盼的愿景。而“美麗”和“宜居”都與城市環境密切相關,最大程度地消除噪聲乃是其題中之義,須臾不可輕忽。
近年來,我國城鎮化步伐不斷加快,城市環境污染隨之加重,噪聲不絕于耳,諸如汽車喇叭聲、裝修房屋的電鋸聲、破除路面的沖擊鉆聲、蓋建大樓的機械聲、喋喋不休的手機對話聲等,來自于公共場所如車廂、飯店、茶館、歌舞廳、候機廳的喧嘩聲,也許是更可惡的噪聲。
“噪聲”一詞來自于拉丁語詞根,意思是“惡心”或“疼痛”。歷史學家希勒爾?施瓦茨在《制造噪聲:從通天塔到宇宙大爆炸之上》中說:“對噪聲的厭惡已催生了歷史上一些對安靜最積極的倡導者”。如英國護士和社會改革家南丁格爾即是這樣的倡導者。她認為:“對健康者,不必要的噪聲乃是最殘酷、最冷漠的折磨。而對于一個正在恢復的病人而言,任何一種不經意的嘈雜或是普通的談笑聲都可能會造成驚恐、痛苦和失眠。”半個多世紀以來,中外生理學家、病理學家、社會學家通過大量實驗和病例分析,探索噪聲對人體健康所帶來的危害,發現了高血壓、心臟病、動脈硬化等疾病與慢性噪聲源之間的相關性,繼而又將噪聲和失眠、耳鳴等疾病聯系起來研究,于上世紀60年代形成了一種“噪聲污染”的環保新概念。
2011年,世界衛生組織和歐盟合作研究中心公開的《噪聲污染導致的疾病負擔》顯示:3.4億西歐居民每年因噪聲失去了100萬年的健康生活,噪聲危害已成為繼空氣污染之后人類公共健康的第二個殺手。為此,學術界明確提出“遠離噪聲”的生活理念,即:將內在(個人心理)和外在(社會環境)的安靜結合在一起,給人類提供一個“有意識的生活和工作空間”,讓安靜發揮作用,使人們融入世界,發現宜居之處。這就是安靜的力量。西方有些國家已開始“花錢買安靜”了,如英國有價值三四百歐元的“降噪耳機”出售,美國有貴達數千美元的為期一周的“靜坐冥想課程”。
那么,反觀我國情形,雖說1997年咱就實施了《環境噪聲污染防治法》,之后也采取了不少治理措施(僅2015年一年就頒布了9部環境噪聲相關標準規范,各省/市/區制定印發了29部噪聲污染防治相關規章和規范性文件),但由于噪聲損害難以測量、損害賠償難以計算、處罰規定偏軟等原因,實際執行效果并不盡如人意。據前不久公布的《2017年中國環境噪聲污染防治報告》顯示:有關部門收到環境投訴119萬件,其中噪聲投訴52.2萬件,幾近半數。按我國城市區域環境噪聲準規定,以居住為主的區域,戶外允許噪聲級晝間為55分貝,夜間為45分貝,上述報告顯示,有80%的直轄市和省會城市超標。
在我國,控制噪聲污染可謂是“任重道遠”。如何為城市安裝上“消聲器”中國科學院聲學研究所研究員隋福生建議:完善立法,形成法條科學合理、執法歸屬明確、罰則嚴厲有效的噪聲污染防治法律體系;同時,在設計城市發展規劃時,要盡量做到環境布局合理,監管思路清晰,如在規劃區塊時按使用功能,將商業區與住宅區、娛樂業與教育業分離,實現“鬧靜分開”。面對噪聲這一公害,治理亟待從立法、執法、行政管理、宣傳教育等方面綜合施策,惟其如此,安靜才不再是城市生活的“奢侈品”。